全部藏品

探索37個藏品
全球海洋保護區 (截至 2022 年 11 月)
全球海洋保護區 (截至 2022 年 11 月)
Wikipedia
藍色區域 : Highly-Fully Protected Zones 綠色區域 : Less Protected Zones / Unknow 斜線區域 : Pending Implementation / Proposed
保護區中重要棲地覆蓋率之變化
保護區中重要棲地覆蓋率之變化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劃設海洋保護區必須落實管理才能發揮成效,評估海洋保護區是否有效管理最根本的評估辦法,是在海洋保護區內定期、定點進行重要生物類群的監測 (如魚類、珊瑚、海草、浮游動物),調查物種群聚結構變化趨勢,以反映海洋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之變化。 ● 發展背景
 一個藍碳棲息地如何影響相鄰棲息地的碳處理方式
一個藍碳棲息地如何影響相鄰棲息地的碳處理方式
Wikipedia
一種藍碳棲息地可能影響鄰近藍碳棲息地的碳濃度和未來封存的直接和間接機制。從頂部開始,通過碳的直接轉移(外流或內流),透過保護鄰近棲息地免受過量營養物、沉積物或波浪能的影響,以及透過生物擾動和食草動物的營養控制。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分析各漁業別之漁產量,以監測、管理及淘汰不永續的漁具漁法 (包括鏢旗魚、一支釣、曳繩釣、刺網、巾著網、焚寄網、圍網、扒網、魩鱙、拖網、珊瑚漁業等) 或用漁船噸數分級。上述漁法的排序,越後面的漁法或噸數越大的漁船,捕撈的能力及誤捕的比例越高,愈不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 ● 發展背景
沿近海鯨豚目擊率
沿近海鯨豚目擊率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海洋旗艦種、護傘種、瀕危種與重要經濟等物種具相當重要的生態地位,應予以優先監測與保育。 ● 發展背景
受輕度污染以下河川比率
受輕度污染以下河川比率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為確保水資源清潔及河川生態體系不受污染,河川嚴重污染長度及比率越小越好,河川未 (稍) 受污染長度及比率則越大越好。 ● 發展背景
定置網漁場之魚種組成及其豐度變動趨勢
定置網漁場之魚種組成及其豐度變動趨勢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設置於台灣周邊沿岸海域的定置網,其漁獲種類組成及其豐度之時空變化,應可作為臺灣沿岸中表層洄游習性漁業資源變遷的重要指標之一。 ● 發展背景
Malaysia states
Malaysia states
Wikipedia
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銳減69 %
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銳減69 %
Our World In Data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22年生存地球報告》發現,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族群平均下降了69%。
藍碳循環
藍碳循環
Wikipedia
Missing link (全球碳收支平衡每年有5億噸的碳不知去向) 應該是被海岸藍碳系統所吸收。陸地上森林的碳匯功能只有紅樹林的1/4、鹽沼的1/3、海草床的1/2。而且因底土厭氧儲存有機碳更為有效,也不會發生野火反而排碳。
海洋保護區之累積面積及數量
海洋保護區之累積面積及數量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海洋保護區 (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 概念上為受到保護的大洋 (oceans)、海洋 (seas)、河口或大湖區域,通常是以特定形式限制人類活動以保護其中的自然或文化資源,因此海洋保護區佔領海水域之面積比是重要的永續指標。 ● 發展背景
往海洋食物網的底層捕撈
往海洋食物網的底層捕撈
Wikipedia
對高營養級魚類(如鮪魚)的過度捕撈會導致海洋中僅剩下低營養級的海生物(如水母)。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Daniel Pauly.
專屬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專屬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Wikipedia
專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是指國際海洋法中為解決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因海域爭端而提出的一個區域概念。EEZ是指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EEZ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二百海里(370.4公里),除去離另一個國家更近的點。
增加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措施—用油補貼-法定預算 (千元)
增加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措施—用油補貼-法定預算 (千元)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取消不利於生物多樣性及漁業永續的負面補貼,或增加有利的正面補貼,均將有助於漁業資源的復育。此項工作已被列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14,及愛知目標 3 中,因此各國政府均需積極檢討與改善漁業補貼政策對維護漁業資源之成效。 ● 發展背景
每公頃藍碳生態系的經濟價值
每公頃藍碳生態系的經濟價值
Wikipedia
Based on data from:
生物多樣性熱點
生物多樣性熱點
Wikipedia
保育國際 (conservation.org) 定義了3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這些地方擁有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物種,這些物種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所有這些地區都受到棲息地喪失和惡化的嚴重威脅,因此它們的保護對於保護自然,造福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至關重要。
全球國際性海域分布圖,淺藍色為專屬經濟海域,深藍色為公海
全球國際性海域分布圖,淺藍色為專屬經濟海域,深藍色為公海
Wikipedia
專屬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是指國際海洋法中為解決國家或地區之間因海域爭端而提出的區域概念。EEZ是指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EEZ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 (370.4公里),除去離另一個國家更近的點。
二氧化碳在海洋與大氣間的循環
二氧化碳在海洋與大氣間的循環
Wikipedia
CO2_pump_hg.png: Hannes Grobe 21:52, 12 August 2006 (UTC),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 Bremerhaven, Germany
DNA 條碼
DNA 條碼
Wikipedia
Schematische Darstellung DNA barcoding
臺灣周邊海域紅樹林生態系之面積
臺灣周邊海域紅樹林生態系之面積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紅樹林敏感生態系極具重要生態功能與價值,能反映海洋與海岸變遷之指標,應清楚劃分其面積大小並長期監測面積變化。 ● 發展背景 海洋敏感生態系如珊瑚礁、藻礁、海草床、紅樹林、潟湖、熱泉、冷泉等極具重要生態功能與價值,能反映海洋與海岸變遷之指標,應清楚劃分其面積大小並長期監測面積變化。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要挽救海洋生物多樣性又以劃設海洋保護區最為簡單、經濟、有效。此乃因生物多樣性涵蓋基因、物種及生態系三個不同的層次;基因由生物個體或物種所承載,而物種又是生態系的基本成員,因此若要保護基因的遺傳多樣性,便要從保護物種開始;保護物種則必須加強生態系的保護,所以棲地保護仍是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最有效的工具。
非保護區中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群集變化
非保護區中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群集變化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若只關注保護區內的監測計畫,恐帕無法實際了解大海域的漁業資源及海洋生物變動。針對臺灣 90% 以上未受完全保護的沿近海海洋生物,監測物種種數、尾數和種類組成的長期變化,再與保護區的資料進行對照,可突顯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 ● 發展背景
已知和未描述 (估計) 的地球物種數量分佈,按主要分類群分類
已知和未描述 (估計) 的地球物種數量分佈,按主要分類群分類
Wikipedia
左側是物種的絕對數量 (橙色 = 估計尚未描述的物種數量,藍色 = 已經描述的物種)。 右側是已經描述的物種百分比 (綠色) 和估計尚未知曉的物種百分比 (黃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