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60個藏品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邵廣昭
以酒精固定的魚卵標本照,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可鑑定出之魚卵種別 (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汲取之損失評估)。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鸚哥魚科—魚卵卵型
鸚哥魚科—魚卵卵型
邵廣昭
鸚哥魚科的卵型除了過去認知的紡錘形及尖梭形外,利用生命條碼 (barcode of life) 方法發現亦有圓型卵。圖中共有6屬16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邵廣昭
生命條碼可用來分辨形態相近混游的仔稚魚。(調查位點: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 (TaiBON)
分析各漁業別之漁產量,以監測、管理及淘汰不永續的漁具漁法 (包括鏢旗魚、一支釣、曳繩釣、刺網、巾著網、焚寄網、圍網、扒網、魩鱙、拖網、珊瑚漁業等) 或用漁船噸數分級。上述漁法的排序,越後面的漁法或噸數越大的漁船,捕撈的能力及誤捕的比例越高,愈不符合永續利用的原則。 ● 發展背景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大型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大型塑料 (Macroplastics) 是指直徑大於0.5 cm 的浮力塑料。根據三種塑料排放情景,展示了未來表面海洋中的全球累積量:(1)到2020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以2020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按照歷史塑料生產速率繼續增長,直至2050年。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1950年到2050年海洋表層的微塑料
Our World In Data
微塑料 (Microplastics) 是直徑小於 0.5 cm 的有浮力的塑料。在三種塑料排放情境下,顯示了未來全球表層海洋中微塑料的累積量:(1)到 2020 年停止向海洋排放;(2)在 2020 年的排放速率停滯不前;或者(3)繼續按照歷史塑料生產率增長到 2050 年。
2019年全球塑料廢棄物排放到海洋中的比例
2019年全球塑料廢棄物排放到海洋中的比例
Our World In Data
一個國家的總量不包括被出口到海外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可能更容易進入海洋。
塑膠瓶分解為微米塑料和奈米塑料
塑膠瓶分解為微米塑料和奈米塑料
Wikipedia
一種海洋污染的形式是塑料瓶在海洋中分解成較小的碎片,最終成為微米塑料和奈米塑料。
在河流和海洋中最常見的垃圾是什麼?
在河流和海洋中最常見的垃圾是什麼?
Our World In Data
每個物品在水域環境中(包括河流、岸線和近海水域)的總垃圾中所佔的比例。 數據來自主要水域中超過 1200 萬個垃圾樣品的全球樣本。這是根據發現的數量/項目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 10 個物品。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世界魚類上岸量及丟棄量
Our World In Data
– 上岸代表捕獲並帶上岸使用的水生動物。 – 丟棄物是指在捕魚活動中捕獲後被丟回海中的動物 (無論是活的或死的)。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台灣不同類型海岸生態系分布圖
林幸助
台灣本島周遭的海岸棲地包括軟底質的泥沙灘、河口潟湖、鹽澤 (或稱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等,受沿岸地質影響。這些棲地大多分布於地勢和緩的西部海岸,而東部海岸僅在有泥沙沉積的河口處可見。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南中國海的範圍 (地理分界線) 為何?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依據臺灣魚類分布之類型,2008年重新界定南海生物地理區的範圍, 係以北回歸線及赤道為界,也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地理分界。
全球海鮮生產:野生漁獲 vs. 水產養殖
全球海鮮生產:野生漁獲 vs. 水產養殖
Our World In Data
水產養殖是指水生生物,包括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水生植物的養殖。 捕撈漁業生產是指針對所有商業、工業、娛樂和生計目的而登陸的野生漁獲的體積。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行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50年願景: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鍾國芳
地球上各種生命形式變異的總和及其交互關係—Biological diversity means the variability among living organisms from all sourc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errestrial, marine and
The high-seas fishing fleet
The high-seas fishing fleet
Science Advances
台灣公海漁船數量及漁獲量位居全球第二。
到2048年真的海裡會無魚可吃嗎?
到2048年真的海裡會無魚可吃嗎?
Our World In Data
2006年《Science》期刊中發表對海洋健康狀況的分析報告,並提出警告,若政府、企業及海產消費者不處理海洋隱藏的種種危機,將要面對海洋食物安全及億萬人生計的重大風險。若現今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
有了資料庫,我們才能回答很多問題
有了資料庫,我們才能回答很多問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Q1. 臺灣魚類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何這麼高? A1. 多樣化的海洋棲地或生態系。水深、底質、地形、海流 (水溫、鹽度...) 的不同造成臺灣南北不同的生物相或地理區。 Q2. 臺灣海洋生物物種數平均是他國的多少倍? A2. 以陸域面積計算約為411倍;以海域面積計算約為31倍。
全球國際性海域分布圖,淺藍色為專屬經濟海域,深藍色為公海
全球國際性海域分布圖,淺藍色為專屬經濟海域,深藍色為公海
Wikipedia
專屬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 是指國際海洋法中為解決國家或地區之間因海域爭端而提出的區域概念。EEZ是指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EEZ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 (370.4公里),除去離另一個國家更近的點。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唯有保護海岸自然棲地與整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要挽救海洋生物多樣性又以劃設海洋保護區最為簡單、經濟、有效。此乃因生物多樣性涵蓋基因、物種及生態系三個不同的層次;基因由生物個體或物種所承載,而物種又是生態系的基本成員,因此若要保護基因的遺傳多樣性,便要從保護物種開始;保護物種則必須加強生態系的保護,所以棲地保護仍是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最有效的工具。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
Our World in Data
全球截至2022年已發表物種數有 2,160,000 種。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過去60年台灣的漁業統計數據顯示,所有漁業生產都呈現下降趨勢。例如,離岸水域在1980年達到了歷史最高的408,000公噸,自那時以來逐年下降,到2013年下降了62.5%,降至30年來的最低點,為153,000公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