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生秋海棠 模式標本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1985.11.01 彭老師於嘉義縣竹崎鄉,海拔約500m處之潮濕岩石山坡邊所採集。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1985.11.01 彭老師於嘉義縣竹崎鄉,海拔約500m處之潮濕岩石山坡邊所採集。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1985.11.01 彭老師於嘉義縣竹崎鄉,海拔約500m處之潮濕岩石山坡邊所採集。
Begonia ×taipeiensis C.I Peng
1991.04.16 彭老師隨同助理呂文賓,於臺北縣烏來鄉,海拔約200m之潮濕山區林道旁所採集。
Begonia ×taipeiensis C.I Peng
1991.04.16 彭老師隨同助理呂文賓,於臺北縣烏來鄉,海拔約200m之潮濕山區林道旁所採集。
2000.03.08 彭老師於南投縣鹿谷鄉溪頭森林遊樂區大學池,海拔約1200m處採集。經研究後於2009.05.14將該份標本訂正為鍾氏秋海棠 (Begonia ×chungii C.I Peng & S.M.Ku)。
2000.03.08 彭老師於南投縣鹿谷鄉溪頭森林遊樂區大學池,海拔約1200m處採集。經研究後於2009.05.14將該份標本訂正為鍾氏秋海棠 (Begonia ×chungii C.I Peng & S.M.Ku)。
在彭博士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台灣的秋海棠多樣性面貌逐漸清晰,共計發表台灣秋海棠新種9種與新紀錄種1種,研究領域涵蓋分類、形態、染色體細胞學、解剖學、生理學、分子親緣學、生物地理、親緣地理、族群遺傳至化學天然物等。
本文記載在台灣發現的秋海棠屬新種植物—岩生秋海棠 Begonia ravenii C. I Peng & Y. K. Chen。其主要特徵在於直立之植株基部具有球莖,並由此產生走莖,走莖末端復生成新植株;莖葉於秋冬結果實後凋落,春季復生;雌花及雄花通常均具二枚花被片;果實之三翼近於等寬;種子狹卵形,珠孔端具明顯之隘縮;染色體數為n=18。分佈於台灣臺中市郊及嘉義縣海拔350至1,000公尺處,多生長於山徑之岩壁上。
Begonia austrotaiwanensis Y.K.Chen & C.I Peng
描述|落葉性草本,無地上莖;地下莖橫走,鏈珠狀,由數個球狀體連合而成,被宿存三角形之托葉。葉歪卵形,長13-38 cm,寬10-32 cm,成熟葉常裂,不規則齒狀鋸齒緣。雄花粉紅色;花被片4,2輪,外輪較大,近圓或圓形。雌花粉紅色;花被片3,稀2或4,外輪2片,近圓形。果三角形,具3翅。
分布|特有種,高雄扇平一帶200至1,000 m山區。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彭老師與陳永寬以雜交實驗證明武威山秋海棠 (Begonia ×buimontana Yamam.) 實為台灣秋海棠 (B. taiwaniana) 與裂葉秋海棠 (B. palmata) 之天然雜交種。
描述|地上莖光滑或略被疏直毛;地下莖缺。葉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8-22 cm,寬4-8 cm,不規則重鋸齒緣,兩面密被粗直毛;葉柄細長,長2-5 cm;托葉線狀披針形。雄花粉紅色;花被片4,外輪2,倒卵形。雌花具2匙形花被片。
分布|特有種,中央山脈南部海拔1,000至1,600 m山區。
(作者: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本文報導採自台灣北部的新天然雜交種秋海棠,台北秋海棠 (Begonia ×taipeiensis),並提供拉丁文描述、植物繪圖與分布圖。由形態特徵、地理分布、花粉可染度、種子結實率、染色體細胞學觀察以及人工雜交試驗,初步證實台北秋海棠為水鴨腳 (B. formosana (Hayata) Masam.) 與圓果秋海棠 (B. longifolia Blume)的天然雜交F1後裔。雖然台北秋海棠目前僅發現於台北縣汐止與烏來海拔200至500公尺的山區林道旁濕潤之山坡或岩壁,但其親本植物廣布於台灣北部山區,且生育地多有重疊,透過更仔細的觀察與研究,或將發現更多的台北秋海棠族群。
彭老師與蔣鎮宇博士進一步以分子證據確明台北秋海棠 (B. ×taipeiensis C.I Peng) 為單向雜交種,雌親本為水鴨腳 (B. formosana (Hayata) Masam.) 、雄親本為圓果秋海棠 (B. longifolia Blume)。本研究發表於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彭老師、蔣鎮宇博士及洪國翔博士於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期刊發表 "Experimental hybridization reveals biased inheritance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 Begonia ×taipeiensis"。
彭老師與日本學者Oginuma K. 於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期刊發表 "Karyomorphology of Taiwanese Begonia (Begoniaceae): taxonomic implications"。
本文報導特產於台灣的五個秋海棠新種:
本文報導台灣一新天然雜交種:鍾氏秋海棠 (Begonia ×chungii C.-I Peng & S. M. Ku),提供線繪圖與彩色照片以資識別。根據形態特徵、地理分布、花粉可染率、結籽性、細胞學研究,以及人工雜交試驗等,我們推斷鍾氏秋海棠為一天然雜交種,其親本為二室組 [sect. Platycentrum (Klotzsch) A. DC] 之裂葉秋海棠 (B. palmata D.Don) 與無翅組 [sect. Sphenanthera (Hassk.) Warb.] 之圓果秋海棠 (B. longifolia Blume),為一組間雜交之案例。
日本學者Yoshiko Kono、鍾美珠博士與彭老師於Plant Science期刊發表 "Identification of genome constitutions in Begonia ×chungii and its putative parents, B. longifolia and B. palmata, by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描述|為落葉性草本,具有近球形的塊莖,地上莖可高達60公分。葉不對稱寬卵形,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心形,不規則細齒緣,長10-20公分,寬7-14公分。葉柄長4-20公分,近無毛。托葉早落,橢圓形到披針形,呈膜狀,長約1公分,寬0.2-0.4公分。雄花白色或粉紅色,花被4,排成二輪。外輪花被2較大,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1.7公分,寬1.1-1.7公分。內輪花被2較小,倒卵形,長0.7-1.1公分,寬0.3-0.9公分。雌花色或粉紅色,花被3。外輪兩瓣為近球形或者扁球形,長約1.2公分,寬約1.2公分。內輪一瓣為倒卵形,長約0.8公分,寬約0.6公分。果實為蒴果,具3翅。
分布|中國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以及近年發現於台灣南部。
(作者:包尚弘)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植物分類與構造研究室)
◆ 發表文獻
彭博士在臺灣採集逾500份秋海棠標本,分類學家一生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未知物種,而分類學是一切研究的根本,需憑藉經年累月的研究經驗才能化未知成已知。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f. formosana
1983.05.13 臺北縣烏來鄉。
Begonia fenicis Merr.
1983.06.09 臺東縣蘭嶼鄉。
Begonia palmata D.Don
1983.06.29 南投縣。
Begonia longifolia Blume
1985.07.24 臺北縣烏來鄉。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f. albomaculata T.S. Liu & M.J. Lai
1986.10.25 花蓮縣。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1986.11.02 臺中縣。
Begonia taiwaniana Hayata
1986.11.09 嘉義縣番路鄉。
Begonia wutaiana C.I Peng & Y.K.Chen
1986.12.08 屏東縣霧臺鄉。
Begonia fenicis Merr.
1987.04.07 臺東縣蘭嶼鄉。
Begonia chitoensis Tang S.Liu & M.J.Lai
1987.07.15 桃園縣復興鄉。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1988.07.04 花蓮縣瑞穗鄉。
Begonia longifolia Blume
1989.01.02 南投縣仁愛鄉。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1990.08.10 臺南縣楠西鄉。
Begonia pinglinensis C.I Peng
1991.03.31 臺北縣坪林鄉。
Begonia ×taipeiensis C.I Peng
1991.04.16 臺北縣烏來鄉。
Begonia chuyunshanensis C.I Peng & Y.K.Chen
1991.11.06 高雄縣茂林鄉。
Begonia austrotaiwanensis Y.K.Chen & C.I Peng
1991.11.06 高雄縣茂林鄉。
Begonia ×buimontana Yamam.
1991.11.07 高雄縣桃源鄉。
Begonia tengchiana C.I Peng & Y.K.Chen
1991.11.07 高雄縣桃源鄉。
Begonia nantoensis M.J.Lai & N.J.Chung
1992.05.06 南投縣鹿谷鄉。
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
1992.07.17 宜蘭縣蘇澳鎮。
Begonia bouffordii C.I Peng
1994.11.12 南投縣國姓鄉。
Begonia palmata D.Don
1994.12.10 高雄縣桃源鄉。
Begonia chitoensis Tang S.Liu & M.J.Lai
1995.07.08 南投縣鹿谷鄉。
Begonia taiwaniana Hayata
1997.04.02 雲林縣古坑鄉。
Begonia austrotaiwanensis Y.K.Chen & C.I Peng
1997.05.22 屏東縣三地門鄉。
Begonia ×buimontana Yamam.
1999.12.30 屏東縣春日鄉。
Begonia chitoensis Tang S.Liu & M.J.Lai
2000.11.11 新竹縣五峰鄉。
Begonia bouffordii C.I Peng
2001.02.16 南投縣埔里鎮。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2004.11.02 高雄縣大社鄉。
Begonia longifolia Blume
2007.06.13 新竹縣北埔鄉。
Begonia palmata D.Don
2009.10.23 南投縣魚池鄉。
Begonia ravenii C.I Peng & Y.K.Chen
2010.09.09 臺中縣霧峰鄉。
Begonia austrotaiwanensis Y.K.Chen & C.I Peng
2011.07.07 屏東縣瑪家鄉。
Begonia taiwaniana Hayata
2012.01.04 高雄縣茂林鄉。
除了維管束植物外,根據《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許多國內外各類群的研究學者均會將發表新種的模式標本及憑證標本指定存放HAST。
本館主要蒐藏台灣及東亞維管束植物。特殊的蒐藏有菊科、秋海棠科、鴨跖草科、珍珠菜屬 (報春花科)、細辛屬 (馬兜鈴科)、魔芋屬 (天南星科)、茜草科、地錦屬 (大戟科) 及茶科等。
1949年中央研究院播遷來臺時僅有歷史語言與數學研究所,1954年決定恢復植物研究所,初時研究人員分散於糖試所及臺灣大學校區,1961年生物館 (黃樓) 新館落成,1962年植物研究所正式復所。
植物研究所籌備處時期 (1957–1961) 由莊燦暘 (T. I. Chuang) 創立植物標本館 (Herbarium,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莊博士於1961年應召入伍,駐守小金門,採集約400號標本,當年11月退伍。次年赴美深造,並定居美國,植物標本館運作旋告停頓。
標本|短穗畫眉草 (Eragrostis cylindrica (Roxb.) Nees)
HAST|莊燦暘博士
1982年底,彭鏡毅博士加入中央研究院植物所,除了補足中研院自1962年以來在植物分類學領域的空缺,也恢復標本館運作,並以HAST (Herbarium,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申請登錄於國際標本館索引 (Index Herbariorum)。
延伸閱讀|RECENT ADVANCES IN BOTANY〔慶祝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在台復所三十周年紀念〕
因標本量漸增,於1990年遷至生物館 (黃樓) 東南側增建部分 (原為植物所圖書室,已於2014年拆除) 二樓,約30坪使用空間;1991年擴大使用增建部分一樓;1993年續整理黃樓一樓東側。
1992年起,彭博士在本院植物所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支持下執行本計劃,在助理們的努力下,持續全島植物採集,使標本量迅速成長,建置台灣植物普查資料於網際網路,以作為提昇本土植物種原保護及環境影響評估之基礎資料。
延伸閱讀1|台灣原生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史
延伸閱讀2|論文集–台灣生物資源研究現況
業餘標本收藏家王弼昭先生遺贈本館標本 (19,000號,5-8萬份複份) 及收藏的文獻、研究筆記,以蕨類為主。
標本|梅山鐵線蕨 Adiantum meishanianum F.S. Hsu ex Y. C. Liu & W.L. Chiou
植物研究所於1994年4月23日所務會議正式通過設置「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並於本院1995年第三次院務會議經院方正式核准成立。
1995–1999.07:彭鏡毅研究員兼任
1999.08–2003.06.05:趙淑妙研究員兼任
2003.06.06–2015.07.31:彭鏡毅研究員兼任
2015.08.01–2016.07.31:邵廣昭研究員兼任
2016.08.01–迄今:鍾國芳研究員兼任
館內使用空間約130坪 (典藏室約80坪),部分標本以角鋼架及紙箱存放。
木製標本櫃。
總計1,642份,經吳俊奇先生整理、篩選、部分重新張貼後,已電腦建檔完成。保留的870份標本中,採集時間從1985年到2002年,採集地點遍佈全臺,大多是蘇教授在各地進行森林生態調查所設置的樣區地點。標本包含85屬246種蘭科植物 (蘭科有101屬322種,植物誌第二版),所有的舊學名皆已在輸入標籤資料時改用新的學名 (參考植物誌第二版)。
標本|密花小騎士蘭 (Hippeophyllum seidenfadenii H.J.Su)
HAST|蘇鴻傑博士
彭博士善用在美求學時建立的學術網絡與人脈,與全球30多所學術機構進行標本交換,除了國內各大學及研究單位外,亦遍及亞洲各國、美國、英國及荷蘭等國之主要大學、植物標本館、博物館與植物園等,以換取東亞植物 (特別是中國及日本) 為重點。
-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TAIF)
-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TAI)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 (PE)
- 日本京都大学総合博物館 (KYO)
- 美國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 (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 美國密蘇里植物園 (MO)
- 美國加州科學院 (CAS)
-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 (RBGE)
圖/ 交換自KYO的傅氏唐松草同模式標本 (Thalictrum fauriei H. Lév. & Vant)。
資料庫由歷年助理開發、設計修改,最早可追溯為dBase系統,欄位僅簡單區分為科名、學名、地點、海拔、採集者、採集號、隨同人員及日期。
隨著電腦作業系統更新為Windows,陸續開發以Microsoft Office Access設計的程式。為提高資料正確度,科名、屬名、學名、鄉鎮縣市及國家公園等欄位改為下拉式選單。
彭博士希望提升資料的豐富性及精確度,欄位陸續增加座標經緯度、環境 (包括植群帶、地形位置、自然度、植群型、微生育地、環境光度、環境濕度、豐富度)、物候 (包括花果期、花果顏色、性狀描述、植株高度、生長型)、訂正歷史、交換狀況......等,沿用至今。
1995年起彭博士在本院計算中心的協助下,將HAST研究蒐藏之成果公佈於全球網際網路,成為臺灣第一個開放於網路上的植物標本資料庫,並陸續收錄植物彩色生態影像及相關分類參考文獻,與網路上之標本資料連結,使資料庫內容更臻完備。
2002年起,彭博士執行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持續將植物標本及植物生態影像數位化,並建置臺灣本土植物標本資料庫,經由網際網路之流通平台,提供學術研究、科普教育等全方位之利用,呈現臺灣傲人的生物多樣性。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於2004年正式成立後,動物所及植物所即分別將此二館典藏之所有標本、設備、空間及人員移交給生多中心,院務會議討論通過,合併改制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Biodiversity Research Museum, Academia Sinica),為台灣第一個在網路開放查詢館藏資料庫的博物館。
因應院方規劃,植物標本館搬遷至白樓地下室,白樓重新裝修、組裝鐵製標本櫃。
白樓施工期間植物標本裝箱 (>5000箱) 暫存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並暫停標本館際交流及研閱服務。
白樓使用空間約89坪 (典藏室約50坪),新訂製金屬標本櫃約為舊版1/4大小,減輕重量方便搬動,移動櫃上方為角鋼架,用來放置複份標本。
標本上架完成,同仁於燻蒸除蟲前後需開關大約1,600個紙箱、164個標本櫃門。
白樓地下室新址裝修完畢,標本依照最新的APG IV分類系統排列歸檔後,HAST於2015年2月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統計至2024年3月,共計146,000餘份標本,其中86% 已數位建檔。
HAST持續開放給學校團體參觀研習,增進國人對於植物標本製作、標本館功能、運作與蒐藏的認識。
HAST網站平均每月造訪次數逾3,000次,每年也都有相當數量的研究報告引用HAST標本與資料庫。雖然就館藏數量來說,HAST僅是台灣排名第四的植物標本館,但由於數位建檔的程度高且採用創用CC授權條款,並透過TaiBIF與國際接軌,能見度高,是全球植物多樣性研究學者了解台灣植物多樣性現況最佳的管道。
由於電腦系統及軟體版本不斷更新,舊版資料庫逐漸出現使用上之問題,且資安問題日愈重視,近年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已著手改版,建立「HAST 2.0」,使管理系統更臻於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