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罟漁法

牽罟漁法

典藏者
邵廣昭
亦稱曳地網漁業,為先民早期的網具、台灣光復前後主要的漁業方式,蘇澳也曾是牽罟的大本營,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機械式漁船興起,以及工商業發達,牽罟的經濟效益相較低落漸至沒落。其漁法是利用魚群浮現時,負責瞭望的罟手,即吹起嗚嗚螺聲,召喚罟仔腳一同來牽罟捕魚,每組罟都有屬於自己的螺聲,有時也可作為暗號,此時大夥兒都會立刻放下手邊工作,趕到罟寮,扛起罟網下海。作業時以一艘舢舨將曳地網撒到海裡,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再由岸上數十人腰纏短繩,排成兩排分別從兩端合力將魚網拉上岸,凡是參與牽罟的人不論大小、不分男女,皆能分到漁獲,也就是當地俗話所謂的「倚繩分魚」。“牽罟”充分發揮漁民守望相助與濃厚良善的人情味,也展現了臺灣先民移墾奮力與自然搏鬥的情形。(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牽罟漁法
典藏者
邵廣昭
內容描述

亦稱曳地網漁業,為先民早期的網具、台灣光復前後主要的漁業方式,蘇澳也曾是牽罟的大本營,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機械式漁船興起,以及工商業發達,牽罟的經濟效益相較低落漸至沒落。其漁法是利用魚群浮現時,負責瞭望的罟手,即吹起嗚嗚螺聲,召喚罟仔腳一同來牽罟捕魚,每組罟都有屬於自己的螺聲,有時也可作為暗號,此時大夥兒都會立刻放下手邊工作,趕到罟寮,扛起罟網下海。作業時以一艘舢舨將曳地網撒到海裡,而曳地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魚群被圍住後,再由岸上數十人腰纏短繩,排成兩排分別從兩端合力將魚網拉上岸,凡是參與牽罟的人不論大小、不分男女,皆能分到漁獲,也就是當地俗話所謂的「倚繩分魚」。“牽罟”充分發揮漁民守望相助與濃厚良善的人情味,也展現了臺灣先民移墾奮力與自然搏鬥的情形。(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物件類別
照片
創建時間
拍攝時間: 
1996.09.10
創建地點
拍攝地點: 
台灣 屏東縣 南灣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校正
識別碼
BRCM 924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