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表面溫度 (日本氣象廳)

海水表面溫度 (日本氣象廳)

作者
邵廣昭
典藏者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海水表面溫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意即近表面之海水溫度。這裡指的「表面」,因測量方式不同而異。紅外線衛星輻射儀僅能間接測量海水表層約10微米厚度之溫度(因紅外線輻射從此薄層放出);微波測量則可達表層下約1毫米;固定或是漂浮浮標上的溫度計則能測量到特定深度的溫度,如:海平面下1公尺深處;一般船隻測量,由發動機進水口測得,則可能介於海水表層至20公尺之深度不等處。因此,會因測量工具不同而測得不同深度之「海水表面溫度」。

海水表面溫度對於氣候和天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舉例來說,每3~7年,東太平洋赤道地區水溫會升高約攝氏2~3度,這個海水變溫暖的現象是聖嬰現象的特徵。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降水區域分配的改變,南美會有大雨,澳洲、印尼、南亞則會有嚴重的乾旱發生。就較小的尺度來說,海水的溫度會影響熱帶氣旋(颶風、颱風)的生成發展,因為熱帶氣旋是借由暖水取得能量來發展其結構和強度的。

熱帶氣旋的形成與維持,需要表層海水溫度高於攝氏26度。一般而言,SST越高,強度越強,其形成的機率也越高。然而,還有許多因素影響熱帶氣旋的強度。遙測SST數值能用在偵測颶風可能發生前的表層水溫特徵,一般來說,當颶風通過後,觀測到SST較低,因混合層深度加深、表面熱量散失。另外,海平面風場輻散造成的湧升流也使得SST較低。

SST的改變和生物的多寡也有重要的關聯,這些生物包含:浮游生物、海草、貝類、魚類、哺乳類等。想知道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水表面溫度,可查閱中央氣象局網站-海象測報-海溫測報-海溫分析圖(臺灣)。想知道即時全球海水表面溫度,可上網查詢。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邱怡禎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海水表面溫度 (日本氣象廳)
其他名稱
其他名稱: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典藏者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內容描述

海水表面溫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意即近表面之海水溫度。這裡指的「表面」,因測量方式不同而異。紅外線衛星輻射儀僅能間接測量海水表層約10微米厚度之溫度(因紅外線輻射從此薄層放出);微波測量則可達表層下約1毫米;固定或是漂浮浮標上的溫度計則能測量到特定深度的溫度,如:海平面下1公尺深處;一般船隻測量,由發動機進水口測得,則可能介於海水表層至20公尺之深度不等處。因此,會因測量工具不同而測得不同深度之「海水表面溫度」。

海水表面溫度對於氣候和天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舉例來說,每3~7年,東太平洋赤道地區水溫會升高約攝氏2~3度,這個海水變溫暖的現象是聖嬰現象的特徵。聖嬰現象會造成全球降水區域分配的改變,南美會有大雨,澳洲、印尼、南亞則會有嚴重的乾旱發生。就較小的尺度來說,海水的溫度會影響熱帶氣旋(颶風、颱風)的生成發展,因為熱帶氣旋是借由暖水取得能量來發展其結構和強度的。

熱帶氣旋的形成與維持,需要表層海水溫度高於攝氏26度。一般而言,SST越高,強度越強,其形成的機率也越高。然而,還有許多因素影響熱帶氣旋的強度。遙測SST數值能用在偵測颶風可能發生前的表層水溫特徵,一般來說,當颶風通過後,觀測到SST較低,因混合層深度加深、表面熱量散失。另外,海平面風場輻散造成的湧升流也使得SST較低。

SST的改變和生物的多寡也有重要的關聯,這些生物包含:浮游生物、海草、貝類、魚類、哺乳類等。想知道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水表面溫度,可查閱中央氣象局網站-海象測報-海溫測報-海溫分析圖(臺灣)。想知道即時全球海水表面溫度,可上網查詢。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邱怡禎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物件類別
圖表
作者
編者: 
邵廣昭
識別碼
BRCM 9755
檔案列表